<strike id="371a9"></strike>
    <code id="371a9"><small id="371a9"><optgroup id="371a9"></optgroup></small></code>
  1. <code id="371a9"><small id="371a9"><optgroup id="371a9"></optgroup></small></code>
    <code id="371a9"><em id="371a9"></em></code>
    <center id="371a9"><em id="371a9"><track id="371a9"></track></em></center>

    新聞中心

    工業副產氫:中短期內制氫路線突破口

    工業副產氫在中國具備產業規模優勢。副產氫所涉及的相關產業在中國具備充足的規?;A: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焦炭生產國,2020年焦炭產量達4.7億噸,每噸焦炭可產生焦爐煤氣約350-450立方米,焦爐煤氣中氫氣含量約占50%60%,可副產氫氣約760萬噸;中國燒堿年產量已達到3500萬噸以上,2020年實現燒堿產量3643萬噸,可副產氫氣約90萬噸;中國合成氨產能約1.5億噸/年,每噸合成氨將才產生約150-250立方米弛放氣,可回收氫氣約100萬噸;丙烷脫氫項目近年來在國內發展迅速,截至2020年國內PDH產能達到約2000萬噸規模,以4%氫氣收率計算,PDH可副產氫氣約80萬噸。以上合計,中國工業副產氫理論上可以達到約1000萬噸以上的產量規模。


    工業副產氫尚未被充分利用,仍有較大提空間。長期以來,氯堿工業、煤焦化等產業中對于副產氫氣的利用并不夠重視,例如氯堿行業長期存在副產氫氣空放的現象,焦化行業對副產焦爐煤氣進行“點燈”處理,從而造成了大量氫能資源浪費當然,副產氫能利用不充分與氫氣純度較低、提純成本較高、設備投入規模較大游需求較少等因素有關。然而,這些限制隨著氫能產業的不斷發展逐漸得到解決方面提純技術不斷進步,成本逐漸下降,副產氫的綜合利用越來越凸顯經濟性,另方面,氫能作為清潔能源愈發得到重視,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也為氫能的利用指明方向。傳統產業逐漸開始重視副產氫能的價值,并加大了對氫氣綜合利用的投入,在原有產業基礎上陸續開拓氫能產線,探索新能源轉型的增長點。因此,工業副產氫具備較大的提升空間。

    工業副產氫天然屬于分布式氫源。由于氫氣儲運難度大、成本高,拓展分布式氫源便是降低氫能整體成本的思路之一。而對于工業副產氫而言,相關產業分布本身就較為分散,天然具備分布式氫源的基礎,并且主要分布于華東、華南等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的能源負荷中心,靠近下游消費市場,可以充分提高氫能的利用效率,降低儲運成本。因此工業副產氫具備發展優勢。

    工業副產氫已具備一定經濟性。副產氫成本根據其原料副產氣體純度的不同也會有所不同,例如氯堿工業及丙烷脫氫的副產氣體含氫量較大、純度較高,提純制氫成本則相對較低,而煤焦化副產的焦爐煤氣含氫量相對較少、純度較低,制氫成本也會相對較高。根據中國氫能聯盟數據,目前工業副產氫的提純成本約0.3~0.6元/kg考慮副產氣體成本后的綜合制氫成本約10~16元/kg,已具備一定的經濟性。

    總體來看,工業副產氫在產能規模、利用空間、分布特點以及成本經濟性等方面均具有一定優勢。雖然相關產業在生產過程中無可避免會產生一定碳排放,但對副產氫的利用在原有產業基礎之上基本不會產生額外的污染以及碳排放,相較于煤制氫、天然氣制氫等傳統灰氫路線仍可凸顯清潔能源特點。鑒于完全零碳的綠氫路線發展仍然受限,中短期內工業副產氫可成為制氫的突破口。

    轉自:佳安氫源微信公眾號

    99re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